69看书网 » 校园小说 » 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列表 » 名贤篇之应侯(续) (2/3)

名贤篇之应侯(续) (2/3)

文/欧阳靖康戴韵
中华古代名人录 | 本章字数:1023.47万字 | | 中华古代名人录txt下载 | 中华古代名人录手机阅读
姓古村,向年长者了解村史。据他统计,这80多个村共有近20万应姓人士,看来都是同宗同族,同是应詹的后裔。俗话说,芝英驮(大)祠堂多,的确,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芝英原有81处宗祠(现存40多处)、30处古民居。芝英并不仅有轰鸣的机器、高耸的厂房,在工业繁华的背后,还深藏着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,芝英的祠堂等遗存之多,为国内罕见。古老的芝英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应姓人从哪里来,又到哪里去,其中的迁徙变化,又演绎出多少人间故事呢?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主要人脉在古应国墓地发现之前,人们对古应国知之甚少。直到通过考古发掘古应国墓地出土的应国青铜器,专家们研究了青铜器上的铭文,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了解。“古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。”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认为,它的范围大致在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,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。3000多年以来,古老的应国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早已消失,但有史书记载,应氏部落的第46代孙应詹、应滔两兄弟渡江往南迁徙,应詹安家于婺州大田(即芝英),应滔安家于江西。新中国成立前,传说有12件应国文物传世,但流落在世界各地。考古专家对古应国地域发现的三四百座古墓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挖掘,出土数千件文物。其中就有应国贵族墓数十座,还有一部分稍晚一些的楚国贵族墓,这证实了应国为楚国所灭的史实。因此可以这样认为,古应国消失之后,几经辗转,流落江南的芝英应姓,是古应国的一支主要人脉。应詹是中国应氏南宗读者欲了解古应国消失之谜,可登陆央视网站“走遍中国”《寻找神秘的古应国》(2009年2月7日)。关键词:鹰形玉器,鹰形代表什么?“鹰”与“应”之间有何联系?史书记载,芝英始祖应詹,世居汝南,西晋末随元帝渡江,安于婺,明洪武后,大田更名芝英。根据《龙溪冠阳应氏宗谱》“詹公后裔布衍初探”,我市官田(芝英)是南宗应氏的发祥地,如山东省齐院始祖应勤、湖北省楚院始祖应和、江苏省吴院始祖应瑾、福建省福州始祖应让公裔孙智颖公、上海市松江始祖等,都是从官田(芝英)析居而始。8月,中央电视台《探索与发现》栏目曾播出《失落的古应国》的专题报道,探究了古应国的消失之谜。而后河南平顶山市古应国墓考古组组长、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来芝英对应氏后裔进行了考察。王博士翻阅了芝英古村族谱后,证实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后裔。他还说,他已经研究古应国墓10年整。芝英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宗祠民居如此之多,且都姓应,如此古镇全国十分罕见。前年6月,应昌金在江西省跑了半个月,找到了从芝英迁徙至此的3万多应氏后裔。江西有个九应村,其宗谱记载:太祖应滔与浙江芝英的应詹是叔伯哥弟,这个村现有人口五六千人。他在九应村查看了宗谱,又与几位年长者座谈,都未发现有外迁记载。在其他应姓古村,老应收集了他们的村谱,发现他们与芝英应氏祖宗有血脉联系,证实芝英是江南一带应姓的发源地。他还说,他收集的许多资料都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馆、平顶山博物馆的有关教授得到证实。应氏望族1,滍阳应氏。滍阳,应国故城,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,发掘出大量文物。2,南顿应氏。汉代有南顿应氏。南顿,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。3,大田里应氏:在今芝英一带。始祖为应詹(289~367),又名斌,字思远。原籍河南汝南南顿。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,仕至镇南大将军,占籍永康,留家于此。应詹有两个儿子,应诞留居江西宜黄,应玄随父至婺,留居永康大田里,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。尔后,析居江南各地。东晋建元初,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。4,仙居应氏。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(原下各乡)、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。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。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(字静庵)及其兄弟的后代。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。5,峡阳应氏。唐僖宗光启元年(885年),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,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,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。岁月沧桑,峡阳应氏繁衍相传,迄今已至三十二代,子孙人口众多,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,遍布国内各省、市和台湾、香港,及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马来西亚等国。6,台州及温州应氏。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,其中温州的苍南,平阳,洞头,三县都有应氏宗族,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,至今已经居住八代。7,关东应氏。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。清朝初年,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;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;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。【历史名人】应曜:汉初,在淮阳山里隐居,不愿出来做官。汉高祖派大臣,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,应曜坚决不去。时人说:商山四皓,不如淮阳一老!应玚:字德琏,三国,魏文学家,汝南人,应珣之子。曹操征之为丞相掾,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。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,为"建安七子"之一。著有《应德琏集》。应用:后周书法家,江南人。善写细字,微如毛发,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名贤篇之应侯(2/3)章节列表下一页:名贤篇之单伯昊生(2/3)(快捷键 →)